本报记者走访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,采访市规划局、建筑专家及社区居民,通过详实数据和典型案例,全景呈现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出的"修旧如旧、功能再造"创新模式


■ 2025年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现状
• 优秀历史建筑:1058处(较2015年增加42%)
• 风貌保护道路:144条(总长度超200公里)
• 改造投入资金:年均38亿元(社会资本占65%)
• 居民满意度:89.7分(10分制)

■ 三大创新保护模式
① "新天地模式"升级版
- 田子坊2.0:艺术工作室占比降至30%,增加生活服务
- 典型案例:张园西区引入高端定制业态
- 数据对比:商业坪效提升3倍,原住民回迁率82%

上海龙凤千花1314 ② "社区共生体"实验
- 愚园路"弄堂博物馆"计划
- 衡复风貌区"一幢一策"改造
- 典型案例:永康里"10平方米革命"微更新

③ "数字孪生"技术应用
- BIM技术覆盖率100%
- 3D扫描建档完成率95%
- 典型案例:外滩源VR修复系统

■ 活化利用典型案例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 ◇ 商业活化:荣宅Prada艺术展年参观量破50万
◇ 文化赋能:黑石公寓变身音乐街区
◇ 社区服务:步高里增设嵌入式养老设施
◇ 创意办公:同乐坊老厂房入驻设计公司37家

■ 政策创新亮点
√ 全国首部《历史建筑合理利用指南》
√ 建立"建筑医生"专家库(含132位专家)
√ 推出"以修代租"新型合作模式
√ 设立风貌保护专项基金

上海私人品茶 ■ 多方声音
市规划局吴处长:"保护不是冷冻,而是有机更新"
同济大学阮教授:"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倾向"
居民代表周阿姨:"终于不用在抽水马桶和老虎灶间做选择"

■ 未来挑战
• 资金平衡难题
• 技术工人短缺
• 使用权纠纷
• 防火防震改造